空山新雨后,正是踏青时。一个周末的傍晚,我们一家四口驾车出城往东,漫无目的随意走走。不知不觉中,轻车已入群山间,盘旋蜿蜒的山路两侧,没有茂密的森林,目之所及,只见一行行低矮的绿植交错镶嵌在山地上,那自然就是有名的信阳“高山茶”了。傍晚的阳光分外柔和,刚冒尖的芽尖在夕阳沐浴下闪耀着金色光芒。见风景甚好,于是寻一个开阔处停车漫步。
“余书记,周末还不休息,又来巡山了哇!”“您放心吧,今天我们出门摘茶都戴口罩啦!”信步闲游之际,路旁坡上茶园中,几名采茶农妇围着一个中等身材的黝黑汉子大声攀谈着。正抬眼看去,那边也看见了我们——原来都认识,那位中年汉子正是苏仙石乡纪委书记余尚海。
“欢迎兄长到我们山里来观光!走吧,我带你们进山转转。”余尚海大步迎上来。
“周末没有回家陪陪老婆孩子吗?”我问道。
“眼下正是采茶农忙期,当前周边地区疫情形势也很严峻,每天外乡输入采茶民工2000多人,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压力山大,哪有心思回家休息啊!”余尚海说。
“刚才随便走走看看,感觉今年春茶长势不错啊!”
“今年茶农收入恐怕预期不太乐观。一场倒春寒,把刚冒出的嫩芽冻死一大半,延迟了春茶上市的黄金期。目前茶叶产量虽然上来了,可是又遇上疫情多发,我们既要守好‘安全关’,严防疫情输入,又要全力拓宽销路,想方设法把茶叶卖出去。”余尚海忧心忡忡地说。
正边走边聊,余尚海手机响了:“余书记,我是祥友茶厂,我们有个客户被拦在健康服务值守点,他是外地车牌号,月初返商后居家隔离,健康码也已经转绿,可以让他进来拿货吗?”电话里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。
“好的,你别急,我马上去看看!”余尚海带着歉意和我们握别,就匆匆离去了。
我们继续流连山间,只见奇峰并立,峡谷幽深,山势如削。这样的山是难以生长参天大树的,勤劳的人们却能见缝插针,在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壤中植入茶树,原本怪石嶙峋的崇山峻岭,因了这四季常青、清香宜人的漫山茶树而变得秀气起来。
徜徉山水间,空气里飘来一阵阵炒茶的馨香。循着这茶香来处,拐过了一道弯,又迈上一道坎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型水库。水库大坝下,一家新建的炒茶厂依山而建。不断有一些前来售卖鲜叶的茶农,他们的竹筐里盛满茶草,品相整齐鲜美,让人由衷生出喜爱和期待——经过筛分、摊放、杀青、揉捻、理条、初烘、摊晾、复烘等步骤,柔嫩鲜亮的芽叶变成细圆匀整、白毫毕露的干茶,那股清香经过一番淬炼变得浓醇、鲜爽,这是多么奇妙美好的过程啊。随便看了看,担心打扰了他们劳作,正欲离去时,一位六十上下的精壮老者招呼我们坐下喝茶。恭敬不如从命,就尝尝今春的新茶吧。
老者自我介绍姓易,是该村村支书,从事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已经几十年了。“我们村由于耕地面积少,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,曾有98户300多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发展茶产业以来,家家户户以种茶制茶为主,目前全村已建成茶园8400余亩,依靠茶产业,全村人均收入近万元。”易支书自豪地说,“茶厂每年面向全村大量收购鲜叶,对贫困户实行‘双兜底’:采摘的鲜叶有多少收多少,贫困户自己加工的干茶,茶厂也无偿帮助代卖。”近年来,邓楼村不仅顺利脱贫摘帽,也让村民群众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有了新的展望。
“我们这地理条件优越,位于大别山金刚台主峰东侧,光照充裕,水源纯净,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,高山茶种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现在全乡每年茶产值3.6亿元,销往全国各地20多个省区。”一边听老支书讲茶事,一边品尝新茶,忽然觉出这清亮甘爽的茶汤中,似乎有一缕我素来十分喜爱的蕙兰花香。“这不是错觉。”老支书说,“这杯茶可能是真有兰花的香!”原来茶乡人种茶,并不单是种茶,也会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种在山上。茶山上不仅仅只有茶树,设若茶园里有一株野生蕙兰,茶农是决不会铲除的,一样会精心呵护,蕙兰与茶树比邻而居,一同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,花香浸入茶叶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我素来知道,采茶、制茶是个季节活,雨水前后,一直到谷雨时节,做茶人都是日夜不休连轴转,抢天夺时忙生产。看着老支书那熬得通红的双眼,但这双眼的疲惫却掩藏不住那不知疲倦的执着干劲。我终于明白,信阳高山茶为什么这样好?是因为这青山碧水的滋养,更是因为这大山里无数党员干部默默守护,用责任心、事业心带领广大群众凭着满腔热爱来做茶,这样的茶喝到口里,怎能不让人齿颊生香,回味甘远……(周黎明)